行业资讯

拿什么来拯救你,中小农商银行(一)

从本世纪初登上中国的金融舞台以来,农商银行这个群体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和老百姓的关注,日益成为银行体系的重要成员之一。

根据国家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19年末,全国农商银行共计1483家,仅次于村镇银行数量。而截止2017年9月,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567家,其中,由农商银行发起成立的村镇银行748家,占比47.7%。合并概算,农商银行系的银行机构数量,是我国银行业数量最多的。


根据《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监管指引的通知》(2014年287号),将农商银行首次明确为三类。


第一类是县域农商银行,指在县(市、旗)设立的农商银行;

第二类是城区农商银行,指在地级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一个或几个区设立的农商银行;

第三类是大中城市农商银行,指在地级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实行统一法人的农商银行。


这其中,县域和城区的资产规模在500亿元以下的农商银行,大概涉及1400家,占全部农商银行95%。这部分农商银行,业内一般称之为中小农商银行。

微信图片_20201104145843.png

发展到今天,农商银行体系呈现出三个明显特点:


一是地区经济发展越好,农商银行发展越好;

二是区域机构整合,有利于农商银行做大;

三是头部机构突出,体系分化明显。


01


银行中的“弱势群体”


中小农商银行与其他银行虽然同称为银行,与大型农商银行虽然都是农商银行,但发展定位、经营方式等方面却是两个“物种”。曾经有人把银行比作弱势群体,被称为笑话。但中小农商银行是银行中的“弱势群体”,却是事实。


1、基础比较弱。这类农商银行改制时,一些关键性指标暂时满足了监管的要求,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还是积淀下不少隐性不良贷款。加之改制后定位错位、后续发展能力不足等原因,以改制促发展的预期,在各地各行反映出的差异性比较大。 


2、法人治理比较弱。中小农商银行的股份有限公司性质与一般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其核心在于这块历史“滚动”下来产业的产权问题,始终没有很好解决。从实际运作层面看,这部分农商银行是否需要法人治理结构,需要怎样的法人治理结构,怎样落实法人治理结构,都还在摸索之中,大多存在“形似而神不似”的问题。


3、服务客群弱。用业内人的话讲,就是大行“剩下”不要的客户。这部分银行的客群,普遍存在两个特点,要么是“老了”,要么是“走了”。“老了”是服务的客户老龄化现象严重。“走了”是在城镇化等趋势下,中小农商银行传统的服务客群拆迁了、外出打工了,农村空心化加上属地化经营,导致找不着客户。


4、经营管理弱。这部分银行的业务基本还是集中在传统的存贷业务领域,靠着存贷利差过日子。信用卡业务大多没有资质开展,财富管理因为人才、产品的原因大多没有涉足,小微贷款因为人力成本、专业技术、客户数量和质量等原因也很少尝试。


一些机构开展了金融市场业务,各类“暴雷”问题背后也都常常看到这部分农商银行的影子。管理方面,传统的部门制管理居多,受农信社文化影响,还没有建立起现代商业银行机制。相反的,过去农信社的“短频快”的决策和响应优势却丢失了。


5、产品和科技弱。大多数中小农商银行还没有产品的概念,还是做着传统的业务。有的产品也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只是简单包装了一下而已,以客户需求角度创新产品、以产品维度的算账模式,以及配套的产品经理制等机制大多是一片空白。


科技短板也很突出,在其他银行大谈和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这部分银行甚至都不解其意。已有的科技,仅仅能够支撑基本业务办理,真正适合客户需求的,很难看到成功案例。


6、员工素质弱。这类小银行关键的能力是“一把手”的能力,而领导干部大多是上级委派、内部提拔和调动,很少外部“赛场选马”,既不能优中选优,也不利于开拓视野。


同时,这类依赖网点渠道、深耕当地市场的银行,“人海战术”是关键优势,但没有退出机制,讲求和谐,加之计划经济时期的“顶班”制度一定范围内还存在,裙带关系也很复杂。虽有一些农商银行尝试引进人才,但是,由于地处偏远、文化排斥等原因,不容易引进,也不容易留住,更无法发挥“鲶鱼效应”。


7、管理体制弱。除了省级整体统筹的统一法人农商银行,大多数县域农商银行的人事、业务、科技等管理要素不能自主,依托于省级联社。而省级联社又是个行政管理为主、兼顾服务职能的机构,本质上不是经营主体,既听不到前线炮声,也没有创新动力。


而且,在形式上,由基层行社入股组建,形成独特的“佣人管理主人”的现象。有人把省级联社比作计划经济最后的一座“堡垒”,虽然有点哗众取宠,但多少有点那么个意思。


8、地方支持力度弱。这类银行区域性特征明显,受当地经济环境影响巨大。由于主要服务当地,不良的造成也主要因为服务当地而产生,理应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度支持。但是,由于实行“省管县”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在财政性存款存入、不良贷款协助化解、普惠客群数据开放等方面,很少有这方面的认识和举动。


在各种“弱”的内外部因素作用下,中小农商银行普遍陷入经营困境中。特别是在当下,保守估计三分之一以上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农商银行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农商银行也不在少数。


从农商银行总体情况看,不良贷款近年来总体呈现曲折上扬的趋势。2019年6月,农商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3.95%,远远高于城商行的2.30%、股份行的1.67%。同时,拨备覆盖率仅为131.52%,低于所有商业银行类型。


更要命的是,农商银行的平均净息差为3.02%,虽然能够抵消资产质量恶化带来的冲击,但也将优质客群挡在门外。不良贷款率高于净息差,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商银行不是发展的快不快的问题,而是死得慢不慢的问题。


去除大型农商银行风险总体偏低的因素,加之充分暴露隐性不良(即没有充分暴露的风险资产、没有“回表”的不良贷款)的因素,大多数中小农商银行的不良贷款占比应该不是一位数。

(来自:文章转载:馨金融,文 | 段治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