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全球首个“开放银行”计划已三年 结果如何

摄图网_500467381_banner_银行(企业商用).jpg


英国实施全球首个“开放银行”计划已三年了。从目前已知的信息看,尽管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刺激下,“开放银行”应用稳步增加,但增速比较缓慢并低于预期,“开放银行”在英国远未发挥出其革命性的潜能,许多持续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即便如此,几年内“开放银行”从概念迅速变为现实,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探索,相关影响正在“发酵”,这使得把“开放银行”原则扩展到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放金融”已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摄图网_501448792_banner_白金汉宫,伦敦,英国,英国(企业商用).jpg


2018年1月13日,英国正式开始实施“开放银行”计划,这一天正好是欧盟《支付服务指令修正版》(PSD2)关于支付数据必须对客户授权的第三方服务商开放的规定生效之日。英国率先拥抱“开放银行”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针对本国零售银行市场竞争不充分和金融行业创新滞后而采取的举措。此举允许消费者与受监管的第三方服务商(TPP)分享他们的金融交易数据,旨在改善消费者保护、创造更好的金融管理工具并增强零售银行业务竞争。为了给访问账户数据创造必要条件,英国监管机构强制要求使用标准的应用程序接口(API),通过这个安全连接,TPP可以进入数据库并导出特定数据,用于自己的应用程序以构建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由此可见,“开放银行”其实是一种平台化商业模式,本质上以API作为技术手段,实现银行数据与第三方服务商的共享,从而为金融生态中的客户、第三方开发者、金融科技企业以及其他合作伙伴提供服务,并最终为消费者创造出新价值。


摄图网_500467380_banner_银行(企业商用).jpg


按照计划,英国“开放银行”项目实施的最终阶段在今年第一季度完成。不过,从英国“开放银行”计划实施机构(OBIE)1月中旬发布的数据来看,实施效果并不太理想:截至2020年12月,英国共有294个受监管的供应商包括金融科技公司处于“开放银行”生态系统中,其中102个通过“开放银行”应用商店提供产品;目前超过250万英国消费者和企业正在使用“开放银行”产品来管理其财务、获得信贷并进行支付;API调用量从2018年的6680万增加到2020年的近60亿。


摄图网_500528846_banner_金融理财(企业商用).jpg


相关数据不尽如人意以及预期中的颠覆性创新产品迄今并未出现,基于“开放银行”的业务生态尚未建立,相关创新企业数量未大幅增加……凡此种种,无不反映出“开放银行”在英国要发挥出其革命性潜力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究其原因,除了面临消费者认知度低、实施过程中存在潜在监管冲突、消费者对数据分享信任不足、传统银行在投入资源上缺乏足够激励等挑战外,“开放银行”还有一些持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既有账户整合、信贷和抵押贷款应用程序的访问等技术问题,也有创新的应用案例或业务模型迟迟没有出现这一关键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正在开始改变。在英国《银行家》杂志推出的 “压力下的银行”播客系列第63集中,来自OBIE的一位执行理事使用了一个利用“开放银行”数据的应用程序的案例,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碳足迹,并做出更好的环境决策。


事实上,因顺应了数字化时代下银行发展理念的转变,短短几年时间,“开放银行”这一概念点燃了世界各地监管机构和央行的想象力,理想迅速变成了现实。目前,除了英国和欧盟捷足先登,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巴林和巴西等也相继出炉了关于“开放银行”的监管规定。最新采取行动的是肯尼亚和沙特阿拉伯,前者在去年12月发布了一份数字化5年计划草案,后者则雄心勃勃地计划在2022年上半年开始探索“开放银行”。与上述地区采用自上而下的监管驱动型模式不同,包括美国、中国、印度、日本、新加坡和韩国在内的其他地区则选择了自下而上的市场驱动型模式。不仅如此,“开放银行”的巨大影响正在逐步“发酵”。比如,作为重要参与者的金融科技公司,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机遇:继2020年初进行了一轮9000万欧元融资后,瑞典金融科技公司Tink于去年12月又融资8500万欧元。最近,它与法国巴黎银行旗下的BNL合作,为这家意大利银行的手机银行应用程序添加了新功能。


摄图网_500436934_banner_银行大楼(企业商用).jpg


有鉴于此,在对“开放银行”作出评价之前,必须要认识到的一点是,它是朝着“开放金融”迈出的坚实一步。各国和地区对“开放银行”的有益探索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接下来包括来自养老金、抵押贷款、储蓄和保险等所有金融领域数据的“开放金融”也将逐步从梦想变为现实。据悉,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对“开放金融”意见征集活动的反馈声明会在今年第一季度发布。当“开放金融”融入更广泛的数字生态系统和平台时,这将使我们更加接近开放的数字经济。到那时,真正令人兴奋的应用定将层出不穷,金融服务将无处不在。

(来自:金融时报)